如果引用或轉貼,麻煩註明出處與本網誌連結,否則視為侵權。

2005年8月16日

轉貼 徐江屏的"傲慢與偏見"

請見徐江屏的Blog

讀到一篇張大春的文章,談的是批評別人不讀書的傲慢。不知怎地,總讓人想起李敖。這用功至勤但稱不上氣度廣闊的讀書家,總喜歡批評別人不讀書,死讀書,不會讀書,那理直氣壯的態度,相較之下,只能以自己真是如此而悶不吭聲,沈默以對。這究竟能不能看成是「知識的傲慢」,一時之間也說不上來,大家習慣了李敖式的謾罵,在實在拿不出比他更恢宏的知識背景,根本連批評反擊都談不上,只能小家子氣小聲地說諸如:「就算書讀得多也不用那麼刻薄」之類的話語末節批評,或敬而遠之,或忽略他所提出可能是很有見地的觀點或看法。反倒是如南方朔般淊淊說理氣定神閒,引得更多人的尊敬與推崇。終究是制錮在「中道」的民族,不偏不倚才是知識份子該有的態度,儒雅自持才是知識份子該有的風範。

可就有人不同意,艾德華.薩依德就以為,知識份子本來就該有自己的態度與看法,本就該為自我理念的實踐付出應有的心力,所以才有「丟石塊」事件。知識份子上街頭抗議公部門不當舉措與國家暴力發生衝突,又有什麼了不起呢?

這實在也不是什麼馴服或僕役能夠說明清楚的。威權時代的知識份子幾乎都是黨國的文宣機器,在國家機器前噤若寒蟬,能有勇氣向威權抗拒的能有幾人(也許就因此李敖現在說話才會這麼大聲:「你們又算是什麼東西!」)。而在這個意識型態對立的當下,站在兩端發言的學者專家,各自會得到支持者的叫好與掌聲,但激情之後究竟對論述的形成有多少幫助?如果避而不談什麼各擁其主的臆測思考,這其間又有多才知識辯駁中因著情緒而出的「傲慢與偏見」?

說傲慢太沈重,說偏見太平常,生活中相對瑣碎的零零總總,幾乎把一天的時間就要填滿,也沒少有氣力去追究到底讀了多少書才算有點水準,讀了那些書才算有些氣質。但總能看到一些睥睨的眼神,以為讀了些書就了不得,大放厥辭而不以為意,又容不下別人的意見,總認為他人所言不過是婦人之見。真要比較是比較不完的,談人生閱歷,閱人無數的總還有看錯人的時候。讀書千冊就以為與古今智慧交融並進,知識與智彗的積累早遠遠在眾人之上,恐怕也太高估了自己的能力。

古時形容知識份子的謙沖態度,總以「溫文儒雅」形容。那翩翩的風範,不免又讓人懷想著玩弄竹雕雅飾的脫俗樣貌,不論世事,不與政爭,仙風道骨,不食人間煙火,那是象牙塔裏自我保護的清高模樣,只求自我學識的飽脹,不管塵世俗務,不管百姓死活。說傲慢有些誇張,卻也點出擁知識而自重的偏誤心態。除非術業專攻,以市井小民每日營生的困頓境地,能以閱讀為樂已是難得的癖好,談不上以學富五車而敝帚自珍,孤傲起來。怕的卻是學有專精卻吝於與人分享成就,自我隔離而斷絕所有對話的可能,孤傲到了不可一世的地步,而失落恐非三句兩言得以形容。更不要提經國淑世的寬闊襟懷,報國衛民,擁護個人的基本權利而強悍堅持不懼強權的入世精神,將如何動人了。

傲慢與偏見當然會如影隨形,亦步亦趨地跟隨。對知識份子的不與人交,自視甚高,那付醜態,無比厭人。這是偏見,以為知識份子就必然扛著知識的大鼎,不喜與人為善,依附於國家強權之下,趨炎附勢。知識才有力量,卻是鞏固國家權力的御用力量,將自己的人格放在地上踐踏。那是威權時代的知識份子了。許多為民主改革社會再造付出畢生精力的知識份子,所在多有,絲毫看不到任何傲慢與偏見的痕跡。放棄那些先入為主的印象與觀念,重新感受知識的力量,才會有真實的感動。

反而是半吊子的愛書人,讀了幾冊書後就自以為專家,四處賣弄所學的結果,往往是暴露了自己的拙劣容顏,也褻瀆了知識的莊嚴。那種傲慢,反而遲滯了再向前進的步子,那股莫名的偏見,遮掩了觀照全局的視野。故步自封,無以為甚。

再回望那老派的知識份子,為了那份對人的熱愛,對自由與尊嚴的必要堅持,對知識所抱持的尊重態度,讀了這幾冊書又算得了什麼?謙卑地躲在書房裏,踏著前人智慧累積所舖陳的路子,試著走出一條自己的路。觀照四週的風光山水,向著莊嚴的殿堂走去。傲慢與偏見,就不必了!(2002/11/7)